覆盖全国 31 个省 939 所院校 44382 个专业

  • 专业选择
点击搜索
按筛选条件搜索

您的位置:首页 >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211 985 自划线 教育部直属

院校代码:10027

人气指数:

46327

中国现当代文学(050106)学硕

人气指数
9660

热门

专业基本信息

所属院校:北京师范大学

招生年份:2021

所属院系:文学院

所属门类名称:文学

所属一级学科名称:中国语言文学

专业介绍

  1、学科简介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中国语言文学之下的一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源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它的发生和发展与近、现代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休戚相关。加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反思近百年来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在特殊的审美感受中受到启迪和鼓舞。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在中国文学的大背景下,以五四以来的文学为重点研究对象的学科,研究内容包括现代以来各个文学思潮和流派、作家群体、作家作品和文学风格的嬗变,以及从文体的角度包括诗歌、小说、戏剧、散文、影视等文学艺术样式的理论批评和研究等。我系该学科的特色在于:从新诗创作与批评的实际出发,注重对新诗的文本意识以及汉语诗性智慧研究;注重运用当代理论批评现当代小说、戏剧、影视等;重点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
  2、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的专门人才。在政治上要求能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牢固确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思想。在专业方面具备本专业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动向和最新成果。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能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
  各招生单位研究方向和考试科目等不尽相同,在此以上海师范大学为例:
  3、研究方向
  01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02儿童文学研究
  03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
  04新诗研究
  05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
  06中国现当代文学流派研究
  4、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203日语
  ③632中国现当代文学
  ④839写作A

招生详情

研究方向01中国现代文学 02中国当代文学 03文学创作与批评 04文学创作(单独考试)
招生人数 37
考试科目01①101思想政治理论(04方向除外)①111单独考试思想政治理论(04方向) 02②201英语一(04方向除外)②251单独考试英语(04方向) 03③708中国语言文学综合(04方向除外)③725中外文学知识综合(04方向) 04④808中国语言文学基础(04方向除外)④835命题创意或创作(04方向)
参考书目
备注04方向该方向拟招收15人左右,为非全日制

历年分数线

招生年份 总分 政治 英语 专业课一 专业课二
2020年 350 50 50 90 90
2016年 335 55 55 90 90
2015年 340 50 50 90 90
2014年 345 50 50 90 90
2013年 345 50 50 90 90
2012年 345 50 50 90 90
2011年 335 50 50 90 90

近三年报录比

报录难度: 没有把握?测测你的录取几率>> 马上查询

报考人数327人

录取人数27人

报考人数327人

录取人数27人

报考人数234人

录取人数14人

报考要求

是否可跨专业报考:是

是否要求学位:是

是否要求工作经验:是

其他要求:无

就业前景

  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点设立于2007年,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当代文学、中国西部文学。本学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比较扎实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及文学理论知识、了解本学科发展历史和研究现状以及本领域的学术发展态势,能够较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和计算机运用,热爱祖国、品德良好、学风严谨、身体健康,具有较强事业心和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以及相近学科的教学科研或文化工作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毕业生能从事的工作:可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中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在科技政策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科技管理工作以及有关咨询、宣传、编辑和出版工作。本硕士点的培养方式,决定了学生有较广泛较强的适应性,就业方向也随之拓展。毕业生适于教学、科研、出版、传播媒体、文化机构、公共事务、企业文化等部门的复合型高级人才需求,也有从事创作、评论、策划等创造性工作的自由空间。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文学理论功底较强,学生视野开阔、具备一定的文艺鉴赏与批评能力,尤其突出创新思维能力,毕业后就业面很宽。

北京师范大学招生专业

免责声明

1.本平台数据来源于学校官网及权威教育网站。

2.部分数据为空可能是学校未公布官方信息;如果各招生数据与院校公布数据不一致,请以各高校正式公布的数据为准。

3.考研报考决策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本平台历年高校数据仅作为考生报考决策参考,请综合各种信息进行报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