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盖全国 31 个省 939 所院校 44382 个专业

  • 专业选择
点击搜索
按筛选条件搜索

您的位置:首页 > 厦门大学

厦门大学
厦门大学

厦门大学

211 985 自划线 教育部直属

院校代码:10384

人气指数:

90570

等离子体物理(070204)学硕

人气指数
4300

偏冷

专业基本信息

所属院校:厦门大学

招生年份:2020

所属院系:物理系

所属门类名称:理学

所属一级学科名称:物理学

专业介绍

  1、概述:
  “等离子体”(plasma)被称为“物质的第四态”,一般地它是由电子、离子、中性粒子组成的复杂物质系统,能够表现出许多奇特的物理想象,并在信息、材料、环境、空间等高新技术领域中有着重要的用途,已经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因此等离子体物理学是一门蓬勃发展的新兴科学,其应用领域包括受控热核聚变、空间科学、环境科学、微电子与信息产业、材料合成与处理、国防和高技术应用诸方面。
  2、研究方向:
  等离子体物理的研究方向主要有:
  (01)低气压等离子体物理及应用技术
  (02)大气压非平衡等离子体物理及其应用技术
  (03)空间及聚变等离子体物理
  (04)复杂等离子体物理
  (05)等离子体及离子束与物质相互作用
  (注:各大院校的研究方向有所不同,以大连理工大学为例)
  3、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坚实的数理基础和等离子体物理专业知识,掌握本学科坚实的理论基础及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现代微波等离子体实验技能和基本的等离子体诊断技术,熟悉与放电等离子体应用领域相关的专门知识。较熟练地掌握先进理论分析、物理实验和计算机模拟的方法、先进的诊断方法和应用技术。能从事创新性科学研究和开发应用,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作风,较深入地了解等离子体物理的前沿领域和国际学术前沿发展动态。还应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4、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
  ① 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 201英语一
  ③ 360数学物理方法
  ④ 806量子力学
  (注:各大院校的考试科目有所不同,以大连理工大学为例)
  5、与之相近的一级学科下的其他专业:
  070201理论物理、070202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070203原子与分子物理、070205凝聚态物理、070206声学、070207光学、070208无线电物理。
  6、课程设置:(以电子科技大学为例)
  该专业的必修课主要有:自然辩证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硕士生英语阅读、硕士生英语听说与写作、数理方程与特殊函数、数值分析、等离子体物理学、等离子体技术及应用、现代电子学导论、粒子模拟理论与方法、高等电磁场理论。

招生详情

研究方向(1)全日制01等离子体物理
招生人数 1
考试科目01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02②201英语一 03③615普通物理学(含热、力、光、电) 04④820量子力学
参考书目
备注学制3年。

历年分数线

招生年份 总分 政治 英语 专业课一 专业课二
2020年 315 45 45 75 75
2019年 320 50 50 80 80
2018年 325 50 50 90 90

近三年报录比

报录难度: 没有把握?测测你的录取几率>> 马上查询

木事,您可以——

找老师问问

木事,您可以——

找老师问问

木事,您可以——

找老师问问

报考要求

是否可跨专业报考:是

是否要求学位:是

是否要求工作经验:是

其他要求:无

就业前景

等离子体物理不仅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同时它又与材料学、化学等学科相互交叉,还是一些现代科学技术(如微纳制造及加工、新材料的合成等)发展的重要基础。等离子体技术在微电子、新材料、环境、能源、空间等高新技术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如利用等离子体技术可以进行芯片加工及制备先进的功能材料。
  等离子体物理学的研究开辟了高技术的新领域,如相干辐射源的研制和粒子加速器新概念的提出。这些将有可能在能源、国防、通讯、材料科学和生物医学中发挥重要作用。等离子体处理加工技术已成为一些重要企业(如微电子、半导体、材料、航天、冶金等)的关键技术,并已经创造了很高的经济效益。
  物理学专业作为自然科学和现代技术的基础学科,其优秀毕业生具有基础好、肯钻研、训练扎实、可塑性强、视野宽广以及较具有创新潜力等方面的素质,不仅容易获得进一步深造学习和出国留学机会,而且也较适应于转到其它领域从事新的工作。具有物理背景的优秀毕业生,常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而随着等离子体物理应用越来越广泛,该专业的人才需求也将增加,就业情景良好。

厦门大学招生专业

免责声明

1.本平台数据来源于学校官网及权威教育网站。

2.部分数据为空可能是学校未公布官方信息;如果各招生数据与院校公布数据不一致,请以各高校正式公布的数据为准。

3.考研报考决策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本平台历年高校数据仅作为考生报考决策参考,请综合各种信息进行报考。